李老师:17532028959
刘老师:17330255908
地址:河北省定州市香江大厦
网址:www.boyuanjiahua.com
图书简介:
作者:教师月刊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1月
书号:9787567580527
定价:16.00元
编辑推荐
《教师月刊》,由中国教师用书品牌“大夏书系”策划团队精心打造。
作为一名年轻班主任,温剑文长期关注班级建设,并借鉴生态学的理念,采用各种富有智慧的做法改善班级生态,使得班级里的每个孩子都获得健康的成长。经过多年的实践,温剑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班级理念。
内容简介
《教师月刊》创办于2009年7月,是大夏书系策划团队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园长)、教研员精心打造的教育期刊。
《教师月刊》坚持人文精神、立足专业视角、普及教育学术、推广名师经验,致力于建设健康的教师文化。2015年,《教师月刊》全新改版,以更多的页码、别致的开本、优质的纸张、精美的装帧带给读者青山绿水一般的阅读体验。
作者简介
李永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社长,国内教师用书领先品牌“大夏书系”总策划人。
林茶居,1969年6月生于福建东山岛,20世纪80年代末始文学创作,发表有诗歌、散文、诗歌评论、文化随笔、教育随笔等。2000年出版诗集《大海的两个侧面》。曾供职于海峡文艺出版社,福建教育杂志社。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副社长、《教师月刊》主编。
目录
专栏
侯会专栏 话说经典
雷露专栏 开学典礼
吴慧琴专栏 大桥街上的小学校
刘幸专栏 藤野先生
封面
温剑文:构建理想的班级生态
人物
名师 陈伯安 我一直在享受教学
现场
记事 陈荣艺专栏 二OOO年,从“指导一自主学习”到“生命化教育”
袁江专辑
父亲的召唤
威尼斯遐想
小小玩家
课堂 好课就像篝火,熊熊燃烧一汪琼
吴非说
“不难,你这么写”之一
关于“没有意思的 ”
朱永新答 成为“世界图书之都”的真正意义
团队
明霞教师成长联盟
激励 多教师的生命自觉
每次相聚都是为了 好地出发
教师自成长的明霞课程
阅读
好教育引导学生不断追问
人文
诗人的教育观 诗人谈教育?OH,N0!
采艾(童话)
视窗
家 老 小菜地
画说教育 孩子的脑回路
大夏书系读书节
厦门海沧:教育的哲学追问
甘肃平凉:一次阅读点灯之旅
悦读 《人民教育》精品文丛
欢迎订阅2019年《教师月刊》
前言
树的同题诗
文 _ 林茶居
六七年前,我到过江苏常熟的石梅小学。几个印象清晰如初:后山上养了一只羊,几位年轻的女教师勾肩搭背走,食堂纤尘不染。当时一场全国性活动正在举行。那种干净,绝非紧急动员全体行动大扫除以后的不脏不乱。
我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如果我爱两朵花,其中必有百合。”有人问,“另外一朵”是什么?自然无法回答。因为那只适合填空——什么都行,只要是花。此处套用一下:“如果我爱两个学校,其中必有石梅。”如果你问我,“另外一个”是什么?同样无法回答。因为那也只适合填空——什么都行,只要是好学校。
好学校之所以“好”,包括了有自己的“地方知识”:生生不息的历史,相对恒定的理念,富有张力和弹性的制度,根植于本土的故事与习俗,有助于师生共同成长的活动与仪式,以及将各种本土资源转化为育人营养的方法与工具,等等。它近乎诗人马拉美所说的“部落的话语”,某种意义上,就是当下人们常说的所谓“校本课程(体系)”。
我对石梅了解不多,但从校园里面的曲径、门廊、庭院、窗棂,转角即现的景致,随处可触的植物,便可读到它的“地方知识”,尤其是,我在那里见到的每一个人,都长得干净——这自然也不是大扫除可以整得出来的,而是人与“地方知识”的相互作用然后人在自己身上的安居。
如此,草木安定下来,树就是树的样子,树成为树的同题诗。孩子们写——“那几棵历经风雨的老银杏啊……/ 枝丫上挂着我们的琅琅书声”(金妤杰),“雪白的玉兰花也来凑个热闹/ 变成白鸽停在树梢之上”(陆孝恬),“秋风擂起战鼓/ 满树的蝴蝶军团/ 已蓄势待发”(武霖),“我坐在树下仰望/ 仿佛天地间/ 只有金黄和天蓝两道光”(管欣然)……
他们参与了树的生活。树有多好看,他们的诗就有多好看。作为石梅小学长路老师班上的孩子,他们,还有其他很多同学,和长路老师一起,出版了一册师生诗选:《花,是不是要开了》。一段有诗为证的时光,在一本书里安定下来。
诗,也许是古老植物的灵性在人的身上恢复过来,人由此发现了植物和植物所置身其中的世界的秘密,进而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所以,伟大的文学一定也是教育学,好的诗一定也是教育诗。教育的诗学,核心就是呵护童心、唤醒童念,让孩子们以诗的方式、以“初次见面”的好奇和自我期许,去重新经历生活,探摸自己的人生——“考试,如履薄冰,/ 答题,小心翼翼;/ 方程呀奥数哇,/我像个跌跌撞撞的醉汉!”(繆涛舟),“你看那些滴答作响的小雨滴/ 就像顽皮的“逗号”/ 在江河中奔跑/ 兴奋地喊:‘秋天来了’”(陈伊莎),“祝福新的一年/ 我的身体能长高/ 我的成绩能长高/ 妈妈的工资也能长高”(黄子怡)。
在这个“诗的班级”(钱凌榆同学诗句),他们“听从一滴水的旨意”(长路老师诗句),建设和丰富自己的“地方知识”,深深卷入学校的中文系和地理学。想必,他们常常在校园里的银杏树下,看似古代童子,却又手执平板电脑,“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忘归——当然,那也是他们的课堂。
历史地看,现代教育一个很显明的变化是,越来越强调教与学的互动、成人与儿童的共同成长,而不只有单向的灌输和训练。这一方面得益于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启示,一方面得益于古典对话理论的复活和在新语境中的发展。“诗无达诂”,诗教亦难“达诂”,作为方法论首先需要把握的就是因人而别。长路老师与学生共读共写,同时关注到不同孩子在思维特点、语言习惯、抒情方式上的差异。从这一册师生诗选,从书中的“同题诗”——同一个题目或同一个主题的诗,你可以看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语词调性和情感节奏。这是非常难得的。诗教的结果若是千人一面、千口一词、千花一色,那就走向了诗教与诗的反面。这样的情况,在今天的课堂上并不少见。
“花,是不是要开了?”我无意于寻问。六七年前的石梅之行,也许是为着此书而作的准备。我也不想问,那只羊是否还在后山溜达。时光已经替我收藏。当年那些勾肩搭背走的年轻女教师,大概都已经做了母亲:仿佛从诗到诗选,是水到渠成的稻谷,克制不住的课程。虞山有言:如此甚好。(本文系作者为《花,是不是要开了》所写的序言,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