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李老师:17532028959

刘老师:17330255908

地址:河北省定州市香江大厦

网址:www.boyuanjiahua.com

好书推荐
向五位大师学做教师

编 著 者:毛展煜

书    号:ISBN 978-7-5309-8241-9

出 版 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月

定    价:42.00元



读者定位

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长、

教育干部、教育研究者



内容简介

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的需要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教师的教学不能因循守旧,不能闭门造车,应广开言路,放开心神,多多接纳各种教学思想,多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多了解名师的品德和教学技巧。本书举古今中外五位名师,从师德、师责、师魂、师识、教法、师智六方面阐述教师应该学习并具有的品质与能力。



全书目录

综述  大师的为师之道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多位教育大师的名字在熠熠闪光,他们以其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影响着后世的教育界,给无数教育者以启迪和指导。如今,教师们遵循大师的指导,踏着大师的足迹前行,以其教育思想和方法指导自己从教。这些大师,既包括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中坚人物陶行知、叶圣陶,也包括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

一、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

二、以坚定的师责督促自身

三、以渊博的师识教导学生

四、借巧妙的师法与师智教育学生


专题一  

         师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古今中外教育家无不重视师德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工作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对学生、对未来公民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谁能唤起学生的人的尊严感、能启发他们去思考活在世上是为着什么,谁就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最深刻的痕迹。”而他们也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为人师者,首重师德,因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一、让师爱成为教育的起点

二、给每一个学生以尊重

三、敬业乐业,乐于奉献

四、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五、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专题二

       师责:以造就真正的人为己任


责任就是一个人分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一个人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合格的教师,既要承担教书的责任,更要担起造就真正的人的责任。对此,叶圣陶先生振聋发聩地呼吁:“学生现在和将来做人做事,还要与前面所举的帮做庄稼和出外旅行一样,是综合而不可分的;那么,我能只顾分科而不顾综合,只认清自己那门功课的目标而忘记了造成健全公民的那个总目标吗?”

一、教会学生“做人”

二、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以理想信念鼓舞学生

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五、维护学生的自尊感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专题三

       师识:引导学生找到为学之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开阔的程度;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由此可见,要想教好学生,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多么重要。

一、学而不厌,教学相长

二、积累广博的知识

三、培养专业发展能力

四、提升语言表达艺术

五、练就非言语表达艺术


专题四

          师法:教而有法,法无定法


教育家孔子提出教学一体、因材施教等主张,注重将学与思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要把独立学习的能力教给学生;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马卡连柯则提出平行影响和前景教育,重视学生道德教育,重视集体教育的作用,强调在孩子的纠正错误和改造过程中,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过去的错误上,而应引导他们看到美好的未来。

一、引导学生实施自我教育

二、教育中讲究惩罚的艺术

三、因材施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循循善诱,启发教育

五、教育创新,培养创造精神


专题五

            师智:善把金针度与人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说过:“老师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开拓道路,照亮一条知识路。”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总有一双神奇的手,总有一双智慧的眸,能给学生以知识的启迪,引发他们对知识的惊奇感,并照亮他们寻求知识的道路。因此,我们要像大师一样,做智慧型教师,善把金针度与人,引导学生走好求知之路、人生之路。

一、引导阅读,为学生打开一扇窗

二、传授方法,训练灵活思维

三、善用妙法,治病救人


       翻开中外教育史,一些令人心动的名字出现在眼前,其中有五个令人敬仰的名字让中国教师倍感亲切。让我们穿越时空,与他们对话,了解一名教师从教的底蕴、执教的武器和教育的智慧,获知如何做一名教师。也许他们的教育思想不尽相同,甚至某些地方迥然相异,然而相同的是他们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寻,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奉献精神。他们就是孔子、陶行知、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和马卡连柯。

       孔子,这位中国第一位教师,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有教无类”,扩大受教育对象范围,在教学中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学生;陶行知留学归来致力于教育,提出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一方面还要研究学问,以便让学生“多得些益处”;叶圣陶致力于养成健全的“普通公民”,强调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将这些蕴含人类文化精华和内在价值的行为方式化为自己的习惯,终身受用不尽;苏霍姆林斯基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和智育教育,马卡连柯强调集体教育、纪律教育和劳动教育,提出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平行教育和前景教育的原则……

       在中国教育史上,上述这五位教育大师,身体力行地证明着如何做一名教师,如何以自身的德行与学识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教育,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教师。因此,我们组织编写了《向五位大师学做教师》一书,以六个章节的篇幅,将大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与其教育实践结合在一起,引导教师学大师,做真正的从教者。

       综述大师的为师之道。本专题全面而概括地提炼出五位大师身上最为突出的为人师者的特点——高尚的师德、坚定的师责、渊博的师识以及巧妙的师法和令人惊艳的师智,在回顾大师从教经历的同时,让我们全面了解大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找到从教的方向。

       专题一师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本专题从师德入手,明确了教师从教的根本——高尚的师德,以大师们的事例告诉教师,师爱是教育的起点,尊重学生、敬业乐业、以身作则、一视同仁是教师师德的体现,更是激发学生的向师性,增加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更好地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基础。

      专题二师责:以造就真正的人为己任。教师以“传道授业”为职责,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工作,因此本专题从师责的角度,让教师循着大师的足迹,看教师如何恪尽职守,教会学生“做人”,发展学生的个性,以理想信念鼓舞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专题三师识:引导学生找到为学之路。气度决定格局,学识影响眼界与胸怀。大师告诉我们,教师的学识影响着学生,因此本专题从教师的学识出发,提出为人师者要学而不厌、教学相长,要积累广博的知识,要培养专业发展能力,要提升语言表达艺术,要练就非言语表达艺术,如此方能成就自己、成就学生。

      专题四师法:教而有法,法无定法。教育是一项心的工作,在教育工作中难免遇到错综复杂的事情。大师告诉我们,方法总比问题多,教师要注意方法的运用,所谓教而有法无定法,因此我们从大师的从教经历中发现,可以引导学生实施自我教育,在教育中要讲究惩罚的艺术,要注意因材施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循循善诱,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教育要创新,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专题五师智:善把金针度与人。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大师总能在达成教育目的的同时,能令人回味无穷,受益终身?这源于为人师的教育智慧。在本专题,大师引导我们找到开启师智之门的钥匙,即引导阅读,为学生打开一扇窗;传授方法,训练学生灵活思维,善用妙法,治病救人。

       有人说,全世界有两个职业最特殊和最神圣: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教师。前者医治人的肉体疾病,后者医治人的心灵创伤。因此,不妨让我们在阅读五位大师从教故事的过程中,在领会五位大师教育理念精髓的过程中,追随大师的足迹,做研究型教师、智慧型教师,为学生点燃生命之火,照亮其前行之路!

联系方式

  1. 李老师:17532028959
  2. 刘老师:17330255908
  3. 地址:河北省定州市香江大厦
  4. 网址:www.boyuanjiahua.com

版权 © 河北博苑佳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遨游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