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李老师:17532028959

刘老师:17330255908

地址:河北省定州市香江大厦

网址:www.boyuanjiahua.com

好书推荐
慕课与网络课堂

   慕课与网络课堂

 

基本信息

    名:慕课与网络课堂

    编:袁秀利

    号:ISBN 978-7-5012-5273-3

  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2

开    本:小16开

印    张:11

字    数:175千字

定    价:35.00元

读者定位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长、教育干部、

           教育研究者

内容简介

     我们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通信和控制技术飞速发展,社会信息化、设备数字化、通信网络化,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不断的变化。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学科分化或者综合,新的学科不断出现;而且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慕课”的出现,使全球教育界哗然!“慕课”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和“未来教育曙光”,足见教育界对其之重视!“慕课”是“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英语首字母缩写形式(MOOC)的音译,从其特征来看:对个性化的学习、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终身学习等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只要保证网络畅通,就可以免费聆听全世界顶尖大学的著名教授授课,与五湖四海的人们做同学。在“慕课”这个平台上,教与学、学与学的互动是网状进行的,是即时的,有利于大规模人群间的相互启发,留下思想碰撞的火花。 

 

全书目录       

专题一  迎接新的教育变革

    美国新媒体联盟推出的《地平线报告》预测了云计算、移动学习、学习分析和开放内容将成为基础教育的应用方向。事实上,关键问题还是在于找到“意义”。只有让每个人都找到学习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时空改变行为和思维方式的意义,那么,教育才可能真正实现结构性突破。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在线教育的燎原星火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  

专题二  揭开慕课的神秘面纱

    所谓慕课,就是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其中,“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一门课听课者动辄上万人,多则十几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为导向,不分国籍,只需邮箱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即网上学习;“C”代表Course(课程)。

技术和教育的变革  

一场“数字海啸”  

一场输不起的革命  

专题三  新的教育思维模式

    在教育均衡方面,20%的学生占有80%的教育资源,培养了少数的“优秀建设者”,而大多数的受教育者却在条件艰苦的校园里接受教育。但现代社会,“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成为国民接受教育的强烈诉求,教育均衡与公平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占有较少教育资源的大多数学生作为一条长尾,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

长尾理论  

多媒体学习理论  

适应性学习理论  

专题四  直面慕课的网络课堂

    慕课的学习视频由多个微视频组成,视频上方有进度条,提示这一课共有多少段微视频,播放过的视频在进度条上显示为蓝色,未播放的是灰色,正在播放的是黄色,随堂测验则用“·”标志。教师讲课的微视频长度一般不超过5分钟,通常在一段老师讲课的微视频之后,会有多个随堂作业或测试。

Coursera平台  

edX平台  

Udacity平台  

专题五  你是运用慕课的高手

    对于慕课来说,课程讲座视频的制作过程本身即是教学过程。最好能够通过视频教学达到面对面、一对一的教学效果,让学习者有强烈的情境感和参与感,而不是做一个观看网络公开课的旁观者。慕课中每小节讲座视频只有10分钟左右,但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慕课的课程制作  

慕课的教学过程  

专题六  引发教学模式创新

    以微视频为主要手段的“慕课”是与“翻转课堂”紧密相连的概念。“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Inverted Classroom)也称“颠倒课堂”或“颠倒教室”,翻转的是传统的课堂上讲授知识、课后完成作业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  

混合式学习  

专题七  慕课教学应用案例

    在课程主页上,除了课程相关信息之外,左栏目录中还包括课程大纲、授课形式与成绩评定、互动平台。例如,点击“互动平台”进入论坛页面,在这里可以参与课程的讨论,寻找志同道合的同学等,令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案例一:Coursera平台上的“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下)”课程  

案例二:edX平台上的“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课程  

  

    目前国内外部分慕课(MOOC)平台一览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袁秀利,男,197211月生,硕士,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在包头师范学院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主持、参与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完成编著、教材6部。


联系方式

  1. 李老师:17532028959
  2. 刘老师:17330255908
  3. 地址:河北省定州市香江大厦
  4. 网址:www.boyuanjiahua.com

版权 © 河北博苑佳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遨游网络